歲時節(jié)俗,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。臺灣民俗主要源于大陸,其民間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也大同小異。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(jié)日包括春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、清明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、重陽節(jié)、冬至等。過節(jié)的形式也與大陸相仿,如春節(jié)有拜年之禮;元宵節(jié)有吃元宵、賞花燈;端午節(jié)吃粽子、賽龍舟;中秋節(jié)有吃月餅、賞明月等等。
除此之外,臺灣的歲時節(jié)俗中也有許多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節(jié)俗活動,如三月“俏媽祖”、送王船節(jié)、國姓爺紀念日、尾牙節(jié)等等。一年下來,幾乎是月月有節(jié)日。今天,無論是傳統(tǒng)的節(jié)俗,還是現(xiàn)代的日,都是臺灣人調(diào)節(jié)生活節(jié)奏重要活動,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1.以娛樂為主的歲時節(jié)俗
春節(jié)
春節(jié)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節(jié)俗中最重要的節(jié)日,臺灣民間過春節(jié)和大陸一樣,實際上自上一年的農(nóng)歷十二月二十三日“送灶神”開始,直到正月十八日“落燈”為止,都算是春節(jié)的范圍。
在臺灣流傳著一首生動的《新年歌》:“初一早,初二巧,初三老鼠娶新娘,初四神落天,初五隔開,初六挹(yi)肥,初七七元,初八團圓,初九天公生,初十有食食,十一請子婿,十二查某子請來拜,十三食湆(qi)麋配芥菜,十四結(jié)燈棚,十五上元暝”。即初一早起去拜年,初二女兒回娘家,初三休息一天,傳說這一天是老鼠娶親的日子,人們都早早上床睡覺,以免打攪老鼠的喜事,初四迎神下凡,初五以后恢復正常勞作,初九天公生日,十一宴請女婿,十四、十五鬧元宵,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春節(jié)熱鬧之一斑。
元宵節(jié)
元宵夜,人們除了吃元宵、賽花燈外,還有“偷俗”和“鉆燈腳”的習俗。“偷俗”形式多樣,未婚少女需故意到別人家的菜園里去偷蔥,在閩南語有“偷蔥嫁好尫(ang丈夫之意)”之意。據(jù)說若不被菜園的主人發(fā)現(xiàn),就預(yù)示著能找到如意郎君。已婚女子則偷偷去拔別人家竹籬笆上的竹子,因“竹籬”在閩南語中與“得兒”同音,取生男孩之兆。
“鉆燈腳”就是婦女們在元宵節(jié)賞燈時,故意在燈下鉆來鉆去,因“燈”與“丁”同音,取“添丁”之吉意。另外,臺灣的部分地區(qū)還有一些更為熱鬧的景觀,例如臺南鹽水鎮(zhèn)的“蜂炮”、澎湖的“乞龜”習俗。臺南鹽水鎮(zhèn)人過元宵并不點燈,而是燃放由數(shù)萬沖天炮制作而成的“蜂炮”,一時萬炮齊發(fā),熱鬧非凡。
澎湖的“乞龜”則顯得較為神秘。每到元宵夜,澎湖大小廟宇的中央供桌上,就會擺上各式各樣用紅糖和米粉捏成的“龜”,人們紛紛到廟宇中上香、持神筶與神靈溝通,希望能求得一只神龜回家,以求得神靈的保佑和恩賜。
端午節(jié)
吃粽子、賽龍舟是端午節(jié)重要的活動。不過臺灣南部地區(qū)卻不吃粽子,而吃一種名叫“煎堆”的食物。傳說此俗與鄭成功來臺有關(guān),鄭軍進入臺灣后,軍糧匱乏,端午節(jié)無米包粽子。臺灣民眾聞之,紛紛獻出薯粉、花生等給鄭軍。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攪和后,用油煎熟,分予將士,以度端午節(jié)。此后,臺南人每年都做這種“煎堆”以示紀念。
中秋節(jié)
臺灣人與閩南地區(qū)一樣,在中秋佳節(jié)有“博餅”習俗。誰若能在游戲中贏得“中秋餅”的,便討得“秋闈奪元”的好兆頭。同時中秋又是團圓節(jié),家家戶戶都要做一只特大的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,配上中秋四果(即香蕉、鳳梨、柚子、蓮霧等)和用芋頭塊炒成的米粉,放在庭院中供奉月亮的。等到月亮升起來時,全家人焚香祭拜之后,就團坐在一起,分食著月餅、果品,飲酒賞月。
2.以祭祀為主的歲時節(jié)俗
清明節(jié)
清明節(jié)主要的習俗是祭祖和掃墓,大部分的臺灣人都遵循這一傳統(tǒng)。唯獨在臺的漳州籍人不過清明節(jié),而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祭祖和掃墓,稱為“三月節(jié)”或“三日節(jié)”。民間傳說是鄭成功起兵“反清復明”時,因認為“清”在“明”上不吉利,遂下令廢除清明節(jié),而改在三月初三掃墓。此后,這種習俗保留至今。
媽祖誕辰
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中,以媽祖的信仰最為普遍。每年的三月份,各地對媽祖的祭祀不斷,從媽祖誕辰到媽祖出游,影響到半數(shù)臺灣人的日常生活。所以人們稱農(nóng)歷三月為“瘋媽祖”或“俏媽祖”。三月十九日,距離媽祖誕辰還有四天,北港朝天宮就要舉行迎媽祖活動,人們從各地涌進北港,許多進香隊伍規(guī)模浩大,鑼鼓喧天。
晚上,北港街頭燈火輝煌,由進香隊伍組成的藝閣游行緩緩前進。人們紛紛走向街頭參加狂歡。媽祖祭典的高潮出現(xiàn)在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辰時。此時最讓人們關(guān)注的是大甲鎮(zhèn)瀾宮媽祖到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祖“回娘家”活動。媽祖沿途出巡,全程徒步300公里,經(jīng)過八天七夜才回到大甲。參加活動的人數(shù)多達十幾萬人。沿途所經(jīng)之處,人們紛紛擺上祭品,準備飲料、點心,恭迎媽祖過境。長達數(shù)里的出巡隊伍整齊有序,相互扶助,氣氛極為隆重和虔誠。
普渡
農(nóng)歷七月又稱為“鬼月”,相傳是孤魂野鬼游蕩人間的日子。整個七月份臺灣各地都會舉行“普渡”活動,以求“好兄弟”(即孤魂野鬼)安分守己,莫要危害人間。七月初一,是地藏王打開地獄門的日子。這一天下午,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口供上五味碗(指魚、肉、雞、鴨、菜等五中食物),每種祭品上插上一炷香,并焚燒銀錢,以祭拜往來的孤魂野鬼。到了晚上,還要在家門口的屋檐下點一盞燈,燈上寫著“慶贊中元”、“陽光普照”、“超升普渡”等詞,給鬼魂指明道路。
七月十五是整個普渡活動的高潮。這一天,臺灣各地要舉行“公普”的日子,俗稱“七月半”或“鬼節(jié)”。人們在廟前搭起祭壇,擺上豐盛的祭品貢品上插上寫有“普渡陰光”、“敬奉陰光”等字句的三角旗,由選出的主祭人主持儀式。祭祀完后,以銅鑼為信號,人們競相撤下自己的貢品,并哄搶祭品中的三角旗,一時間場面熱鬧非凡。
七月三十日傳說是地藏王的誕辰,也是鬼門關(guān)閉的日子。此時,每戶人家又要擺上貢品祭拜。各寺院也會在這天午夜撤去所有普渡時的祭儀,整個鬼月的祭祀活動才算結(jié)束。
送王船
臺灣各地的送王船習俗與其信奉的王爺神有關(guān)。王爺是為瘟神,送王船就是送走瘟神,所以又稱“出海”(即送瘟神出海)。各地舉行儀式的時間有所不同,農(nóng)歷四月、七月、九月都有舉行送王船,其規(guī)模之大僅次于媽祖誕辰。
四月是王爺?shù)纳眨_南人舉行王爺出巡臺南市的活動,王爺所到之處,人們競相進香祈求平安。七月或九月則多舉行“王船祭”。清晨,人們抬著事先準備好的王船和神轎,穿街繞境之后,將王船放在王爺廟前供人祭拜。午夜時分,人們將王船推到海邊,將王爺送上船去。船的周圍堆滿紙錢,船上載著豆、糖、鹽、米等貢品,然后火化王船,送王爺上天。
觀音菩薩生日
觀音菩薩,在臺灣被稱為“觀音媽”,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觀音有33種不同的化身,職能強大,所以其信仰范圍十分廣泛。大部分的臺灣家庭中都供奉觀音菩薩的畫像或造像,使得與觀音信仰有關(guān)節(jié)日都相當隆重。
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,家家戶戶在家中供奉的觀音前焚香禮拜,獻上鮮花和素食貢品。這一天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要舉行觀音像繞境出巡活動,經(jīng)過之地,眾多信眾焚香祭拜。繞境后,許多人帶著壽面、水果、素食,或準備紙制的貢品、米糕、雞蛋等,到觀音殿祭祀,祈求觀音菩薩消災(zāi)降福。
農(nóng)歷六月十九日為觀音的得道日,供奉觀音的各寺院要搭設(shè)“觀音壇”,請僧尼誦經(jīng)祈福。人們相信這一天祈求生子最為靈驗,許多人在前一天就齋戒,第二天凌晨就到寺院上香。如果第二年得子,便將此子給觀音做“契子”,并用金、銀制牌,刻上“觀世音佛祖”、“長命富貴”等字樣,以求平安。
鄭成功誕辰紀念日
為紀念鄭成功收復和開拓臺灣的功勛,臺灣各地興建了70多座的圣王廟,并于每年的農(nóng)歷正月十六舉行開臺圣王祭。作為一個遍及全臺的祭祀,臺灣的官方也將公歷8月27定為鄭成功誕辰紀念日,并由官方主持隆重的祭奠。在宜蘭、嘉義等地,人們將鄭成功當作重要的神靈,會在正月十六這一天舉行繞境活動,祈求平安。
3.原住民的歲時節(jié)俗
原住民生產(chǎn)以農(nóng)耕漁獵為主,他們的歲時節(jié)俗也多此相關(guān),并未形成專門的節(jié)日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們將各種祭祀活動作為自己的節(jié)日,這些祭祀活動包括祖靈祭、谷神祭、山神祭、獵神祭、結(jié)婚祭、豐收祭等等,種類繁多,規(guī)模不一。凡是大規(guī)模舉行祭儀慶典,人們都會舉行盛大的歌舞集會,其場面之熱鬧也不輸于其他民族。在這些祭祀中,以“豐收祭”最為隆重。“豐收祭”也稱為豐年祭、粟祭或豐收節(jié),每年舉辦一次。屆時各家都要屠宰家畜、釀酒、做糕,并擺上酒席供奉祖神,一般延續(xù)10天左右。節(jié)日里,人們穿起節(jié)日盛裝,帶上一壇美酒,圍著篝火邊喝邊舞,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。
